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那些足迹

时间:2023-04-09 16:58:33来源 : 上海静安

编者按:日前,作家朱蕊在艺术书坊举办了閑画閒行——朱蕊小品展。出生、成长在静安的朱蕊这次作为画家记录了她生活的足迹,而那些足迹也是她生命中重要的痕迹。


(资料图)

正如朱蕊自述所说,“希望城市细胞在更替时,也保留一些神经细胞,能让城市留下可供记忆的东西,一些味道,一些声音(包括乡音),让那些以城市为故乡的人,不至于找不到精神的原乡。”

文、画|朱蕊

那些足迹

朱蕊 绘

这孩子出生在市第六人民医院,当时的院址就是北京西路1400弄24号,现在的上海儿童医院,靠近铜仁路,几乎也就是外婆家稍远的对面。可以想象,选择这家医院是因为孩子母亲要离自己母亲家近些。

从出生到小学二年级,她一直在北京西路附近活动,还记得有一次跟外婆到西摩路菜场(陕西北路菜场)买菜,估计是三岁左右,滑了一跤,膝盖上破了一块,回家外婆用紫药水帮她涂了。有很长一段时间,她关注这块伤疤,结痂时,她感觉伤疤简直艳若桃花。也是从那次跌跤后,外婆不再带她去西摩路菜场,而且,似乎从那以后,她对菜场都有一种抗拒。

稍长几岁,她跟随大人在北京西路陕西北路附近闲逛时,注意到黑色篱笆后面的教堂,总是有一种静谧肃穆的气氛。她探头去看,写着“怀恩堂”。

大沽路上的小学,恰恰旁边就是菜场。好在上学时菜场已经落市,不再熙熙攘攘。但会有一些专属于菜场的气味。说句良心话,那时还是很讲究卫生的,摊主落市后马上就会将摊头上下都冲洗干净。

小学实际上是一幢大一些的石库门房子,天井比一般小家小户的天井大,就做小孩活动的地方,在天井里黑色校门的两旁各竖了两根竹竿,爬杆是体育课上的一项内容;还有跳马,几块软垫,一架鞍马,也是在天井里完成。跳马时调皮的男同学就叫“阿米尔,跳!”“阿米尔,冲!”——是《冰山上的来客》的台词,是杨排长鼓励阿米尔去拥抱心爱的姑娘古兰丹姆的。这句台词像有魔力一般,令一帮小孩子着魔般傻笑。

跑步,则要出校门,在体育老师带领下,排队,绕着大沽路石门路延安路成都北路兜圈子,有时还要喊口令,“一二一,一二一,一二三——四!”“三”和“四”中间要拖长调子。好在那是上班时间,马路上汽车不多,不用担心汽车尾气污染。比起来,倒是北京西路上的小学像正常的小学,有操场有教学楼,铸铁大门旁有门卫室,另一边的围墙上有彩色儿童画,没记错的话,画的是小朋友排着队去上学,还都戴着红领巾呢。

从大沽路的学校出发,往西走一段,就到了石门一路,石门一路一直往北,经过威海路,再经过吴江路,继续往北,接下来的那条横马路就是南京西路,市少儿图书馆就在南京西路上。

沿着石门一路走,沿街有很多点心店,有名的是“陆稿荐”,经过“陆稿荐”时,正对马路的生煎馒头铁锅,正冒着诱人的香味,点心师傅揭开大铁锅的木头锅盖,沿着铁锅边沿浇进一圈水,“刺啦啦”,芝麻香、葱香、肉香、油香混合的生煎馒头特有的香味更浓烈地弥漫在街上,师傅双手垫抹布,使劲转一下大铁锅,锅子由着惯性会转一大圈,转过几圈以后,时间到了,就可以开锅,等在边上已经买了筹子的食客,接过师傅递给他们盛有生煎馒头的白色搪瓷盘子,然后端了盘子喜滋滋地坐到桌子前。生煎馒头一两四只,二两八只,师傅边用锅铲盛馒头,一边像唱票一样吆喝“一两的,啥人的啊——二两的来了——”

转过街角,南京西路上,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斜对面,还有“王家沙”,“王家沙”的两面黄也是一绝,又香又脆又鲜,两面黄上跳脱几枚大虾仁,馄饨也好吃,不过对这孩子的吸引都不够。她一门心思往少年儿童图书馆去,图书馆进门处像一条弄堂,窄窄长长的,到里面才豁然开朗,有一个草坪,当时觉得蛮大的,后来再去就觉得草坪也太小了。院子里有端端正正的房子,记得房子是果绿色的,白色的门窗,阅览室里有白色的小椅子,阅览室外有大阳台,正对着大草坪,如果天气好,这孩子喜欢坐在阳台上看书,《动脑筋爷爷》是“连续剧”一本接一本,好像看不完的样子;《大皮靴叔叔和小马倌的故事》《大豆摇铃的时节》《党的女儿》……科普、小说、童话……这是她一个人享受的大餐。这是她放学以后最喜欢去待着的地方,这条路也被她走得非常熟悉。

过了没多久,学校又选她去静安区少年宫做朗诵员。静安区少年宫也在南京西路上,在少年儿童图书馆的东面,再往东几个门面,有宋庆龄题字的“少儿书店”。少年儿童图书馆往西,靠近茂名路,有“向阳儿童商店”,有“儿童食品店”,这一段南京西路都和“少儿”有关。

夏天的有些周四晚上,里弄里要组织家家户户打扫卫生,喷洒DDT杀虫剂。有一种说法,叫“爱国卫生运动”。吃完晚饭,父亲在各个角落喷杀虫剂,然后关好门窗,和母亲一起带着孩子出门“兜圈子”。散步路线基本和她去图书馆的路线重合,走到南京西路,“蓝棠皮鞋店”“梅龙镇酒家”隔壁那条弄堂是大伯家,父亲经过时会去和大伯说说话,这时,她会看到大妈妈在煤气灶上烧卷头发的火钳,然后去卷前刘海,火钳夹住刘海时发出一股焦香味,她觉得大妈妈很漂亮,又白净又高挑,关键是,还要卷头发。然后继续散步,拐进奉贤路或南阳路,再到北京西路,她外婆家,在外婆家坐一会儿,和舅舅聊会天,再散步回家,家里门窗关闭的时间也够了,打开通风。

多年以后,她已经长大,离开上海,走得够远,然后回来。没想到,她和南京西路还是接上了缘分,她的男朋友,竟然也是住在南京西路上的。

时间是什么,就是天地日月星辰,四季轮转,似水流年;就是一杯咖啡,从热的到冷的,从牛奶加入时的美妙花纹,到一片灰咖色,或者冰块在酒杯中融化,或者一杯茶,汤色从浓泡到淡;就是一锅细火慢炖的人参鸡汤或者五谷杂粮养生粥;就是四条腿的小孩到三条腿的老人……

尽管时间过去了,细胞更替,人的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然而,还有不变的神经细胞,有记忆,所以,希望城市细胞在更替时,也保留一些神经细胞,能让城市留下可供记忆的东西,一些味道,一些声音(包括乡音),让那些以城市为故乡的人,不至于找不到精神的原乡。

作者介绍

朱蕊

朱蕊,高级编辑;中国作家协会会员;中国散文学会会员;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;上海作家协会理事、散文报告文学专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;上海诗词学会理事。

朱蕊 绘

编者按:

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《静安报》副刊《百乐门》。在微信平台,“百乐门”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。每周定期推送,换个角度阅读静安。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@126.com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