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29日 星期三

永善:党建+模式奏响乡村文化振兴新乐章

时间:2023-03-29 17:34:21来源 : 云岭先锋网

近年来,永善县围绕“举旗帜、聚民心、育新人、兴文化、展形象”使命任务,积极探索“党建+”模式,在夯实阵地、培育骨干、创新载体等方面下功夫,实现了基层党建工作与优秀文化互促互融,不断提升乡村发展的“软实力”,助推乡村振兴“硬发展”。

党建+场所建设筑牢文化振兴主阵地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文史馆里看变迁,老物件中忆乡愁。阳春三月,走进团结乡文史馆,仿佛打开了一扇了解历史的“窗口”:新石器遗址折射出永善人类文明最早曙光;马灯、蓑衣、耕犁、鞍桥等“老物件”,向人们述说着以往群众的生产生活轨迹……团结乡党委书记付才忠高兴地说:“团结乡是新石器时代石斧出土地,也是永善文明起源地,乡文史馆建成投入使用,既成为展示当地历史文化、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,又成为党员干部职工忆苦思甜感党恩教育的重要场所。”

坚持保护好、管理好、运用好红色资源,积极争取资金对县图书馆、曾泽生将军故居、桧溪肖氏大院等进行升级改造,制作安装不可移动文物标志碑51块,划定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58处,修建红光村史馆和团结乡文史馆,利用声、光、电等现代科技手段,通过展板、展柜、文物、文献、实物、文字、图片等形式,不断拓展服务功能,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筑牢阵地堡垒。

党建+人才培养壮大文化振兴生力军

1月16日,由伍寨乡党委政府主办的“相约伍寨·魅力赛装”2023年彝族、苗族服装比赛活动在乡乡村文化服务中心举行,来自全乡5个村(社区)的25名参赛选手身穿彝族和苗族纯手工传统服饰,伴随着音乐旋律轮流展示,掀起了一股“最炫民族风”,赢得了现场观众一阵阵热烈掌声。

人才聚,乡村兴。近年来,永善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抓手,着力实施“文化人才领航”工程,吹响人才“集结号”,以满满的诚意和实在的举措,推动人才向乡村振兴一线流动。一方面采取“师带徒”的方式,培养和储备一批贴近百姓、热心文化工作、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。同时,组织文化骨干到乡村参与文化志愿活动,指导编排文艺节目,壮大基层文化队伍。另一方面依托县文化馆、各乡镇(街道)乡村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,开设书法、手机摄影、舞蹈、苗族蜡染等对外免费培训班,邀请专业老师授课;选派文艺骨干到昭通、曲靖、昆明等地学习培训,进一步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。

党建+文化惠民激发文化振兴新活力

“墨石驿文艺队的小品《有钱无钱都是妈》,干溪文艺队的合唱《东方红》,回头湾文艺队的鼓舞《张灯结彩》,花园文艺队的《心宽路就宽》……”3月28日,由墨翰乡党委政府主办,乡乡村文化服务中心承办,以“繁荣乡村文化·助力乡村振兴”为主题的文艺演出活动在墨翰社区举行,来自全乡的各文艺团队成员穿着演出服装,把自编自演的节目搬上舞台,赢得台下观众用阵阵掌声和欢呼声。据墨翰乡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娅介绍: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我们专门组织了这场文艺演出活动,参加演出的均来自乡属各学校和乡村文艺团体,先后表演了舞蹈、小品、诗歌朗诵等29个形式多样、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,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“视觉盛宴”。

乡村文化只有扎根泥土,才能枝繁叶茂,开花结果,才能更好地实现群众精神富足。近年来,永善县坚持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有机结合起来,持续在文化“为民、乐民、惠民、利民”上下功夫,不断在文化内容上进行探索和创新,以文化振兴为乡村建设注入新力量。

开展非遗文化进万家活动。坚持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,把地方文化资源融入蜡染、刺绣等非遗项目文艺作品创作,启动2023年濒危剧种(端公戏)公益性演出,开展非遗“七进”(进企业、进农村、进校园、进景区、进社区、进街区、进军营)活动,为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氛围。

开展传统文化进万家活动,引导各民间文艺团体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、普法强基、善治乡村、移风易俗、人居环境整治、民族团结进步等全县中心工作,深挖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资源,编排形式多样的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,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遍千家万户。

开展祝福春联进万家活动。为让党的二十大精神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永善县文化和旅游局采取多种形式,先后到桧溪、溪洛渡、永兴等乡镇(街道)和红光易迁安置点开展永善县“宣传二十大、文化进万家”系列活动,把一道道精彩纷呈的“文化盛宴”送到广大群众家门口。有“书香相伴过大年”图书阅读流动服务点,也有“写春联、送祝福”服务点,还有摄影师为群众义务拍摄全家福,记录下美好时刻。

黄桦(永善县文化和旅游局)

责任编辑:谭江华

关键词:

(责任编辑:黄俊飞)

推荐内容

Back to Top